欢迎来到bet365体育在线官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舟山市学校德育工作“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
2006年04月29日 00:00  点击:[ ]

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以及省市有关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市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针对当前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特点,积极探索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经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努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落实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的德育职能,初步形成德育管理顺畅、德育队伍精良、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工作局面,打造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营造积极、创新、和谐的德育氛围,整体构建有舟山特色的具有人本化、生活化、科学化的德育工作体系。
(二)具体目标
1、德育组织网络化。五年内,全市初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学校为主渠道,党政群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风气。社会对学校工作满意度在90%以上。
2、德育管理人本化。逐步建立以学生成长导师制为基本模式的亲情化、互动式、人本化的校园人际关系。“十一五”期间,全市中小学全面推广学生成长导师制,开展学校比例达到98%以上。
3、德育队伍专业化。至2010年,100%的班主任接受轮训,100%的德育专职干部和德育课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持证率达100%。全市培养一批德育带头人。
4、德育评价科学化。力争在五年内,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教师绩效考核、德育学科评价和学校德育工作评估四项德育评价机制。全市义务教育阶段100%中小学校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5、德育资源最优化。五年内,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社会实践基地、校内德育阵地”四大基地横向沟通,市、县、校三级布点纵向贯通的德育基地网络,保证100%学校有校外基地,100%学生能参与基地活动。
6、德育效果最优化。至2010年全市中小学创建县级以上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验收通过率分别达到90%、70%、50%,县级以上优秀班集体比例达到50%以上,全市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率得到有效控制。
三、主要举措
(一)丰富教育内容,全面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历史名人、革命传统等教育,开展系列活动,学校要着重落实好“四个一”,常抓不懈:即每周一次开展班级主题教育活动,每周一次举行升降国旗仪式,每学期一次组织参观或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一次以上组织全校性主题教育活动。
2、以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层施教。幼儿园、小学重点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讲卫生、讲礼貌、爱劳动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重点进行以责任感为主要内容的品德教育,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然负责;高中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共同理想的思想道德教育,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教育应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激发学生完善自我,做现代文明人、追求高品位生活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守则”和“规范”,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3、以诚信和亲情教育为切入口。要树立诚信立校、诚信立教、诚信育人的思想,通过“创诚信校园”、“设诚信考场”、“当诚信少年”、“做诚信作业”等形式,使中小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立身之本,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形成以重信、守信为荣的良好校园氛围。大力开展以孝敬长辈、友爱同学、关心幼小、帮助弱势为基本内容的亲情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真情、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自觉养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行为习惯。
4、以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今后法制教育要着重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加强法律普及教育,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加强法制教育,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参观、开设模拟法庭以及案例分析、法律宣传、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要充分发挥市法制教育讲师团作用,更好地指导学校法制教育。二是要加强学生不良行为的纠偏工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立完善全市青少年学生行为失范预警机制,并将校园辅警制度、法制副校长制度、少年军警校、学生成长导师制等我市已有的成功经验融入其中,构筑一道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坚实的后防线。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课,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经常性心理辅导活动,接受咨询,为学生个人和团体提供咨询、辅导服务,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解除学生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调节。2006年起,全市逐步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监测分析制度,依托市、县(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5、以生存教育为底线。重点开展以自护自救能力、环境保护意识、生产劳动技能、交往沟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生存教育。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安全应急演练,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通过加强环保教育,使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通过组织校园集体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增强劳动意识、锻炼劳动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社会调查、交往训练等,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与他人、与社会沟通和交往的能力。积极开展健康卫生教育、禁毒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反邪教警示教育等,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
6、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公民素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运动与健康(体育、健康)、探究与实践(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劳动与技术(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实验操作)等综合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拓宽育人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全员育人。德育工作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学校每位教师都应强化育人意识,自觉地承担起育人责任,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和人格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要加强教职工师德建设,建立健全师德监督考核制度,规范全体教师的育人行为,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重视指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党、团、队组织作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学校要坚持以正面激励为主的原则,大力开展榜样教育、先进教育,用身边的优秀人物和事迹教育学生。
2、学科育人。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科德育,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充分挖掘所教学科中的思想道德内涵,有机地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努力探索教书育人的内在规律,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现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学校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应把育人放在首位。一堂好课,首先要体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3、管理育人。人本化、规范化的管理是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的有效手段。既要坚持依法治校,针对新形势下的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德育制度,促进管理规范化。又要注重以德治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作用,推进民主管理。全市将重点以两项工作为突破口:一是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坚决有效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是全面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实现管理的人本化。
4、班级育人。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基层组织,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学校要充分发挥班级德育主阵地作用,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主题班会以及团队、劳动、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认识社会、锻炼能力。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创设和谐的学生关系,形成良好班风。全市以开展优秀班集体创建为抓手,积极探索班集体建设的内在规律,使学校优秀班集体面不断扩大。
5、实践育人。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了解社会、拓展技能、培养意志品德的基本途径,做到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要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制度,落实课程安排的公益劳动、远足锻炼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结合各种参观、考察、社会调查、举办夏令营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确保小学生每年一周,中学生每年二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落到实处。“十一五”期间,全市将深入开展“万名学生进社区”、中小学生城乡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丰富生活体验,开拓视野,增进理解,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6、网络育人。网络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工具,以其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已经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因此要面对现实,充分认识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因势利导,挖掘网络信息资源,发挥网上德育阵地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和正确的信息传播。鼓励学校利用校园网络,建立德育网站、德育网页,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同时要重视网络污染、网络犯罪等消极因素产生的负面影响,主动联系有关部门,积极实施“绿网工程”,加强网吧管理,学校要趋利避害、疏堵结合,开展网络文明教育,重视对学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拒绝网上不良内容等教育。
7、环境育人。学校要从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文明行为的角度出发,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达到校园布局合理,环境布置合适的目标,使校园内陈列室、活动室、宣传橱窗、旗台、旗杆等都能发挥育人功能。重视教室环境布置,学校要做好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创绿色校园。要确保设施安全,开展安全教育,创建平安校园。要把校园自然环境变成能动环境,化成师生自觉意识和文明行为,创建文明校园。学校要主动与社区、街道及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密切配合,不断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要发挥学校资源优势,积极参加社区育人环境建设,共同为青少年学生创造健康、文明的社会大环境。
8、家庭育人。家庭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学校应主动承担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通过设立家访记录卡、学生校外表现卡、家校联系卡等,沟通情况、相互配合,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状况,及时施教。要充分发挥市家庭教育讲师团作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三)加快德育基础建设,厚实德育工作底蕴
1、德育课程建设。全面落实新课程要求,构建一个有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要注重学科渗透,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各学科中蕴涵的德育资源优势。要抓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联系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增强体验。实施好《人自然 社会》、《千岛海韵》课程教学。
2、德育基地建设。按照“挖掘内涵、整合资源、开辟场所”的德育基地建设思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结合城市化进程、学校布局调整等,建设和开辟一批德育基地,逐步建立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社会实践基地、校内德育阵地”四大板块横向交织、互促互动,市县校三级布点纵向贯通、层次递进的全市德育基地网络。今后五年,要力争将德育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场所等建设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设完成全市青少年综合素质活动中心。
3、校园文化建设。要从校园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深层次挖掘学校的办学积淀,通过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融合先进思想道德、优秀传统文化和校本教育资源,努力培育特色鲜明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体现人文关怀,实现环境育人,要为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灵感和才华。举办好市、县、区三级学校科技、文化、体育、艺术节。从2006年起,全市将进一步制定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定期召开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开展创建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活动。
4、德育队伍建设。着力建设好四支德育工作队伍,即:以班主任和导师为主体的骨干队伍,以德育名师为领头的专家队伍,以学生骨干为主要力量的生力军,以热心德育工作社会人士为核心的校外辅导员队伍。“十一五”期间,全市将全面实施德育队伍建设三项工程:一是千名班主任培训工程,加大对班主任的培训力度,让班主任成为教师队伍中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的德育骨干,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思想和工作水平。二是德育名师打造工程,全市将评选一批德育学科带头人、优秀德育干部、德育特级教师,并选送参加省级、国家级相关培训。三是学生导师培育工程,围绕“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制定出台有利于推进导师工作的相关政策,鼓励学校骨干教师、班主任、优秀校外辅导员以及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成为导师。
(四)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德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1、德育科研机制。德育科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针对新时期教育规律和特点,加大德育科研力度。建立健全德育研究机构,配好专兼职德育科研教师,五年内,市县两级教研中心要至少配备一名以上专职德育教研员,学校要将德育教研纳入教科研整体工作之中。全市成立德育研究会,定期召开年会,交流经验、推广典型,掌握教育工作动向,为德育工作决策服务。要将德育重大课题纳入市级基础教育课题招标范围,重点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中小学生行为失范预警机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和谐育人机制,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生命教育促进机制,德育工作评价机制等六大德育工作机制研究。实行德育成果奖励制,全市每年评选优秀德育课题。
2、德育评价机制。抓住市中小学发展性督导评估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改革这一有利时机,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德育教师绩效考核、德育学科评价及学校德育工作评估四项德育评价机制。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师评、校评、家长评、社会评相结合,最终引导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2006年开始,全市建立德育专项督导制度,把班主任评语、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和学生素质报告单作为突破评价改革的三个重要抓手加以改进和落实。
3、德育激励机制。要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出发,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星级示范学校创建和各级各类先进集体评比的重要依据,把德育与教师的行政奖惩、职务晋级、职称评聘、工资晋升、竞争上岗、业务进修等挂钩,与学生的先进评比、素质评定和升学等结合,建立一套有利于调动师生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师生素质、有利于促进德育工作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今后三年,全市将出台两项政策:即班主任津贴提高实施办法和德育教师职称评定优惠办法;建立和完善两项制度:即德育先进表彰制度和德育成果奖励制度,着重开展德育先进集体、德育特色项目学校、优秀班集体、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等集体类评比活动,德育带头人、优秀班主任、德育先进工作者、综合素质优秀学生、行为规范优秀学生等先进个人评选活动。
(五)落实德育保障,推进德育工作稳步发展
1、思想保障。要把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作为今后几年广大干部、教师学习的重要内容,大力引导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引导教育系统上下牢固树立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和重在落实的思想。2006年开始,全市每年将通过举办德育论坛、组织优秀德育案例评选、开设德育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围绕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开展德育热点、难点工作研讨,促进教师更新德育观念,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2、组织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目标任务分工》,分别建立市、县(区)教育局和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责任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发挥团队组织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发挥德育研究会作用,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加强实践指导。发挥法制教育讲师团、家庭教育讲师团作用,建立家长学校总校,提高全民德育意识。主动联系各部门、社区(街道),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网络。
3、德育经费。加大德育经费投入,逐步提高班主任津贴,逐年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经费,确保德育经费三个到位:即:确保德育教师培训经费到位,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经费到位,确保师生德育活动经费到位。在实行一费制工作中充分考虑德育工作实际,妥善解决所需收费问题。